【食安新焦點】誤食處理不當生蠔可致嘔吐噁心 專家拆解食得安心秘訣
發布時間: 2021/06/07 09:00
最後更新: 2021/06/07 10:31
食物中毒在夏季並不罕見;由於不少致病菌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迅速,炎熱的天氣會大大增加因處理食物不當引致的食物中毒風險。在香港,6月至9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,因此食物安全中心透過今年6月7日的「食物安全日」,提示市民「食安查清楚,高危人士咪漏咗」。食安大使食安仔和食安妹妹會化身為「生冷搜查隊」,與市民一同偵查高風險食品的食安隱患,加強公眾對「生冷食物」(即生或未煮熟的食物)所引起食物中毒風險的認知。首先,我們先跟各位講解生蠔的食安隱患。
為何生蠔會帶有細菌和病毒?
生蠔以過濾周遭的水來進食,但在過濾的過程中,一些有害微生物亦有機會積聚其體內組織,包括病毒和細菌。蠔所含的各種病毒中,最為人熟知的是諾如病毒。不同年齡的人士都會受影響,但以長者和五歲以下幼兒較易染病,而些微份量的諾如病毒都足以令人生病。一般而言,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用受污染的食水後24至48小時內會出現嘔吐、噁心、腹部絞痛和腹瀉等症狀。此外,受污染的生蠔亦有可能含有最常引致食物中毒的是副溶血性弧菌,病徵包括腹瀉、腹部絞痛、發燒、噁心和嘔吐等。
預先去殼生蠔風險更高 不適宜生吃
現時市面上所售賣的生蠔大致可分為未開的全殼生蠔,以及已開並預先去殼生蠔,例如桶蠔及盒裝生蠔。而由於沒有經過任何熱處理殺死食物中的致病菌,生吃生蠔絕對帶有既定的食安風險。從食安角度而言,預先去殼生蠔所存在的微生物風險較全殼生蠔更高,原因是因為生蠔在去殼、包裝等製作過程中,蠔肉可能直接暴露於不同的人手或機械操作,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。另一方面,生蠔一旦脫離外殼後,就會被殺死,因此蠔肉較容易腐壞。如果在貯存或運送期間缺乏溫度控制,蠔肉更容易在短時間內急速變壞,令病菌大量滋生,所以預先去殼生蠔應先徹底煮熟方可進食。至於全殼生蠔,因為生蠔依然存活並有外殼保護,所以受到外界污染的機會也相對較低。
高危人士進食生蠔風險高
進食生或未煮熟的「生冷食物」後無論感染了哪種食源性病原體,高危人士包括孕婦、嬰幼兒、長者及免疫力弱人士,都較大機會出現嚴重症狀,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因此,高危人士應避免生吃生蠔。而非高危人士,為減低風險,無論進食還是購買生蠔,都應光顧可靠的持牌商店及食肆,切勿生吃只供熟食的蠔隻 。要留意,進食生蠔時所使用的調味品如蘸辣醬、檸檬汁醋,或配以酒精,都不能殺死蠔裡的致病菌。只有把生蠔徹底煮熟,如加熱到中心溫度達攝氏90度並維持90秒,才有效消滅病原體, 大大減低食物中毒的機會。
今次「生冷搜查隊」有關生蠔的食安報告完畢,下回將會調查有關進食供生吃魚類及刺身的風險。
TOPick與食物安全中心合作,提供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,「食安新焦點」逢每月的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一早上九時刊出,以上資訊均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。